芥末堆芥末堆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作者:聘帕 发布时间: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

作者:聘帕 发布时间:

摘要:基于智能技术的“平台混合式”在线教学,因数据较好地在平台中驻留,更能有效助力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师生评价。

图片1.png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教育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发生后,教育部连发多项通知,提出要利用网络平台,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校“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有序推进教育工作。

如何保质保量打造教师居家施教、学生居家学习、家校以网互联、师生以网互通这一“应急态新课堂”,成为教育领域“战疫”期间的重要任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各类学校积极制订在线教学方案,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形成了“课程超市”、“空中课堂”、“IPTV同步网络课堂”、“网络直播课堂”等多种实施模式,掀起在线教育全员参与的“实战热”。

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各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者,针对在线教育的实施开展了一系列面向全国的在线教育公开课,掀起在线教学的“培训热”。腾讯阿里天闻数媒、学而思等企业,纷纷提出各自的在线教学方案,从平台、资源、工具等多个方面保障线上课堂的实施,掀起在线教学的“行业热”。

一时间,学校实践百花齐放,专家引领百家争鸣,行业方案百舸争流,在线教育热度骤升。在各方纷纷入局的“热行动”背后,也显示出在线教育的诸多隐忧,如:在线教育填满课时容易,但质量如何达标?疫情过后,在线教育的“狂欢”如何继续?行业竞争加剧背后,如何站在学校角度,整合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信息化新生态?经过此轮在线教育的洗礼,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如何从在线教学主导的“应急态”进入融合在线教育的“新样态”?这都需要我们的“冷思考”。

“战疫”中在线教育行业的 “热行动”

相较于线下教育,在线教育打破了空间限制,成为疫情下“非接触”教学的首选方案。一股在线教育的浪潮正在涌现。百度指数显示,截至2月26日的过去30天内,PC和移动端 “在线教育”一词的搜索量同比增长480%,环比增长571%,在线教育热度倍增。

疫情催生的另一显著变化是,服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企业类型及角色发生了改变,除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外,互联网头部企业、在线教育企业也通过提供免费课程、免费直播平台、免费沟通平台等方式加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抢占用户和入口。由于原先在C端固有的优势,这些公司更容易进入居家教学的服务场景,短时间内拥有了更多的曝光率。

图片2.png

图:疫情加速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行业布局变革 

当下,中小学校在线教学呈现以下四种主要实施形式:(1)直播课堂式,即按照教学安排,将传统课堂直接转化为线上直播课堂的形式(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视频或语音直接同步讲解)。(2)录播课堂式(3)社交工具式,即不采用专门的平台和直播工具,直接采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开展教学的形式(教师利用社交工具同学生交流、布置作业或共享学习资源等)。(4)平台混合式,即异步教学与同步教学的混合(以智慧课程平台支持课程管理、学习过程记录、学习评价、资源共享等支持异步教学过程;以直播工具实现师生同时在线授课的同步教学过程)。

四种方式的主要对比,如下表所示:

在线教学的主要实施形式

微信截图_20200303213208.png

直播课堂式:从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时空对应的角度来说,把“课堂搬到网上”的直播课堂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比较热衷的方式。在这方面,以内容见长的K12教育企业的动作非常迅速,猿题库、学而思网校、作业帮新东方、网易有道精品课等在线教育企业纷纷推出疫情期间的免费直播课,并通过与媒体、视频平台(如 “学习强国”APP、央视频等各大流量平台等)合作等增加曝光量。另一方面,各类直播工具也从传统的会议、娱乐等领域大规模应用于直播课堂领域,被教师和学生大量下载使用。以目前中小学使用频度较高的“腾讯课堂”和“钉钉课堂”为例,同样据百度指数,截至2月26日,在过去30天,PC端和移动端对于“腾讯课堂”一词的搜索量成倍增长,整体同比增长541%,环比增长534%,其中移动端同比增长1062%,环比增长1065%。而“钉钉”的搜索量整体同比更是增长989%,移动端同比增长1228%,整体热度惊人。疫情激发出大规模的直播课堂应用,甚至不少学校将“停课不停学”等同于直播课堂。

录播课堂式: 同直播课堂的实时性相比,录播课堂则是事先准备好课程录像,由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观看。一类是网络点播式,其中典型的代表是上海的“空中课堂”,上海按照“同一学段、同一课表、同一授课老师”的原则,组织了全市各学段、各学科一千多名优秀骨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录制相关课程,每节录播课时间约20分钟,推送给全市中小学生。学生通过访问指定的网络学习平台(如哔哩哔哩等视频网站),获取大量的免费优质课程。另一类是电视录播课,如长沙市教科院按照课程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组织名优、骨干教师根据教材统一录制课程,通过湖南有线电视推送给学生,同时上海、南京等地市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

社交媒体式:疫情期间,不少学校也将之前比较熟悉的QQ群、微信群等社交工具应用到在线教育中,通过群通知、群共享、群聊天、群视频等多种方式,实施在线教学。QQ更是新增加群课堂功能,尝试在社交基础上为其附加上课堂教学的新属性。

平台混合式:平台混合式最典型特征就是依托于一个“智慧课堂平台”开展在线教育活动,辅以在线课程、直播工具等开展教学,构成综合化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在高等教育领域比较典型的是采用近几年逐渐构筑的MOOC教学平台和工具体系开展SPOC教学(如中国大学MOOC网、深圳大学UOOC联盟等)。由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尚为形成体系化的MOOC平台,担此重任的多是传统的、综合实力强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典型的如天闻数媒智慧教学平台解决方案,将其原有的四大产品(Ai课堂、Ai作业、在线直播、校比邻)进行重新整合,利用AI课堂、AI作业解决了线上异步课堂的管理和评价问题,在线直播解决了同步课堂的交互和临场体验问题,校比邻则是学校的云门户,让每个传统学校瞬时变身为一个“云学校”。同前三种模式相比,平台混合式是面向“停课不停学”场景的综合化解决方案,即满足了学生“有课上”(录播+直播),也保障了学习过程的一站式管理和评价,教师和学生切换起来更为平顺。特别是对那些原来已使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学校(如上海静教院附校、郑州七中等),“停课不停学”仅是在原有的智慧课堂基础上做直播课堂的加法,师生使用起来更为顺畅,教学管理和评价也更为便捷。

图片11.png

智慧课堂做“加法”实现“停课不停学”

“应急态新课堂”的 “冷思考”

疫情的影响冲击着传统产业,也为 “非触碰经济”带来机遇。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51.88万所学校, 2.76亿在校生, 1672.85万专任教师(数据截至2018年)中的大多数将加入到在线教育构筑的“应急态新课堂”的实践中。这种用户量级是比较空前的。不少信息化企业甚至将此次事件当作布局新业务、抢占新版图的契机,畅想在这场在线教育的“饕餮盛宴”中纵情狂欢。然而,“应急态新课堂”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审视,冷静思考,方能为未来的在线教育发展谋得良策。

1.“应急态新课堂”要达到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目前,不少中小学实施在线教育是“被动”的,在线教育同“新冠”疫情一样是“突发事件”,因此学校对在线教育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存在目标不清晰或目标定位层级低的情况。

如有一些学校简单地理解为用网络的手段填满课表的时间,就是我们想要的“在线教育”,这种做法显然是偏颇的,对在线教育时长的片面追求,会导致我们注重在线教育的形式,忽视质量。

“应急态新课堂”的目标同传统课堂应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但由于信息传播媒体的不同,二者实现目标的路径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应急态新课堂”围绕在线教育的特征对课程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这种规划和设计,一般同教师、学生密切相关,不能由企业“包办”,需要各学校在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深度参与过程。

2.“停课不停学”是否就等同于开设直播课堂?

疫情发生以来,直播类应用获得了广泛关注,不少学校直接利用直播工具让老师和学生将家变成了教室,打造“空中课堂”。靠直播平台是否就能单独撑起“停课不停学”的大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照搬课表开展直播课堂目前已显示出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技术上的风险,由于疫情前我国的网络应用并未针对大规模的直播课堂应用场景做好准备,直播带来的高并发、大流量导致网络拥塞、掉线、卡顿等事故频发,包括阿里钉钉、腾讯课堂都在承受这方面的巨大挑战,而要投入更大的资源去解决这类问题又存在经济性上的不确定性。

其次,即使解决技术上的连接问题,照搬传统课堂的直播课堂也存在合理性的疑虑,一方面受制于教师(即“主播”是有一定的专业门槛的,我们的教师是否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学主播?),另一方面受制于学习者(如我们的学生,是否能够对直播课堂有较高的学习参与度?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学生来说,一般并不具备长时间的学习自控力)。

同时也受制于教学内容,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直播(如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从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直播类的应用取得成功的也多存在与小规模受众、能够充分保障师生互动交流的案例中(如VIP KID、一对一家教等),鲜有利用直播提升大规模课堂效果的案例。正因为如此,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对照搬式的直播课堂的专门做了回应,明确指出在线教育“是一种广义的学习,只要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内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

3.“应急态新课堂”的教学质量应如何保障?

作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教学系统,在线教育的质量受该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即教师、学生、数字资源、数字媒体等的共同影响,其整体的架构与相互关系示意如下:

图片12.png

在线教育系统及其质量影响因素

从上图我们可见,影响在线教育系统的要素主要有:协同包容的社会环境、能够进行灵活有效教学的教师、具备高水平、可持续学习投入的学生、精品同步的数字化资源及保障便捷智能的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的数字媒体。特别是其中的数字媒体,是保障在线教育的基础性条件,其又包含四个紧密关联的要素,即高速通畅的网络通信、灵活便捷的教学工具、成熟稳定的教学平台和全面精细的教学数据。

在上述元素里面,最容易引起忽视的是“全面精细的教学数据”,在师生分离的时空场域中其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回溯学习过程、实施量化教学评价等工作的前提。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暴露出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线教育无法有效“督导”,不少教务处的老师需要扮演学生进入到各个老师的直播课堂中进行“云巡课”,这显然是非常低效的。而“全面精细的教学数据”恰恰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督导的重要依据。

纵观目前的几种在线教育方案,不管是直播课堂式、录播课堂式、还是社交媒体式,其关注的较多是如何用互联网手段让课堂“在线”,但在教学的数据留存、同步教学活动和异步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师生评价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难以支持。相较而言,采用平台混合式的在线教学方案,由于智能教学平台是其重要构成部分,数据能够较好地在平台中驻留,课程管理、学生管理、师生评价也更为有效。以天闻数媒的“全场景智慧教学解决方案”为例,由于其采用了“平台+内容+工具”的平台混合式,用户可便捷地获得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全流程的应用,并采用eco云生态平台汇聚分布在各个应用、工具中的伴随式教学数据,从而有可能满足疫情期间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家校互动等多层次的需求,减轻学校督导、老师评价、家长监督等多个相关角色的工作量。

4.“应急态新课堂”的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如何保障?

精品同步的数字化资源是影响在线教育系统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的疫情由于来得突然,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连纸质教科书都未来得及准备,数字资源的重要性更为凸显。然而,尽管经过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资源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同课程相同步、面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依然缺乏,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尚不能满足所有老师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准备在线教育资源的任务只能落到老师肩上,也直接导致疫情期间教师备课工作量增加。

如何从“供给侧”解决这一问题,是影响疫情期间在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也看到各方在协同行动:出版社协调数字教材的投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向湖北省中小学师生免费提供为期三个月的数字教材服务、外研社基础教材配套数字资源疫情期间全免等)、在线教育企业免费“赠课”(如“学习强国”与“学而思”联手奉献中小学免费课堂、网易向武汉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线上课程等)、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开放资源(如天闻数媒免费开放备课资源63万条、同步题库141万)。

但从长远来看,免费和高质量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但规模是降低资源使用成本的重要路径。以协同共赢、生态合作的方式构筑面向用户透明的国家精品同步资源网络,提升特殊时期在线教育的应急反应能力,应是下一步的重要努力方向。

5. 教师如何快速适应“应急态新课堂”,重塑教学型态?

教师是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关键。在线教育带来的教育场景变化对很多老师来说是颠覆式的,同时留给老师们自我学习与适应的时间有很短,导致不少教师在面对在线教育时无所适从或盲目追从,难以推动有效的在线教学,甚至出现“一哄而上”当“主播”的乱象。在线教育的最大优势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因此教师快速适应新变化的第一把钥匙应是如何快速共享优秀的课程、课例,为己所用,同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到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服务上来。

从资源最大化共享角度来说,“平台混合式”由于有智慧课堂教学平台作为基础,可通过“找课”、“改课”或“录课”等多种方式,使用或修改共享资源完成“网课”的准备,同时通过调整“异步课堂”和“同步课堂”的比例和关系,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对教师而言可能是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

图片13.png

平台混合式下教师上好网课的路线图

6.过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短板?

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按照市场份额来看,过去历来是由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主导,在线教育企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在市场份额方面并未占据优势。但在疫情期间,我们惊讶地发现,由传统教育信息化企业帮助建设的区域教育云、智慧校园等几乎全部“哑火”,反而是互联网头部企业利用直播工具平台、在线教育企业利用固有课程资源优势突然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力,似乎一夜之间成了为“停课不停学”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主角。这不禁让我们反思,我们过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效益何在?是否存在短板?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日益重视,各级政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如科大讯飞中标蚌埠智慧学校项目金额就高达15.86亿元)。然而不少地方建设的信息化项目仍然出现了在疫情面前“哑火”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建设的项目不够多而是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一是大量的资金投放到大而全、非常态化的应用项目上,绩效本就低;二是建设的项目主要是围绕着“教”来展开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关注明显不足;三是建设项目服务的场景绝大多数是服务学校场景,对家校之间紧密的教学交互缺少预案。也就是说,过往的教育信息化,更多的是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缺少对全场景教学和泛在学习的支持。这也应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必须要补齐的短板。

后疫情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疫情的发生加速了基础教育领域在线教育的应用,促使全体师生在鲜活的案例体验中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并在短时间内催生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变局。

图片14.png

“新冠”疫情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性影响

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终归要过去,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如何演进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结合疫情对整个教育信息化生态的影响来看,可能的趋向是:

1.教育信息化从“应急态”向“新常态”回归

随着学校逐渐恢复正常教学,师生物理分离的教学场景得以改变,在线教育在“新冠”后时期的效应将逐渐衰减。由于在用户体验、学习投入、视力健康等诸多方面已暴露出的局限性,受冲击最大的首先将是直播课堂。而资源共享、个性化推送、精准评价等需求将继续得到关注。平台混合式将从应急态中的“智慧课堂教学平台+直播课堂”回归到“智慧课堂教学平台+混合式课堂”的“新常态”。疫情后的教育信息化赛道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

2.全场景的学习支持将受到重视和关注

本次疫情暴露出过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诸多短板,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服务的场景未能覆盖应急状态下的教和学。因此,全场景的学习支持将成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点。

3. 立体化大规模开放资源基础上的课程开发

对比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高校的在线教育由于有过去几年MOOC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共享的效率相对中小学要高得多。而中小学的资源共享粒度相对较小,缺少规模化可推广的数字课程。疫情期间包括上海等地已在尝试全市“共上一堂课”,并取得了效果。因此,选择合适师资、课程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将成为值得探索的方向。

4. “触云”的学校比率将逐渐上升

疫情期间,大多数学校的办公与管理模式别无选择地切换为“云模式”。这种云管理、云沟通、云教学的惯性将将大程度得以保持,通过应急态大考、领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的学校,将持续靠近信息化使学校的相关业务“云化”,实体学校与云端学校的“一对一”孪生关系将得以加强。

5. 教育信息化生态平台的价值将日益凸显

不管是“应急态课堂”还是“新常态课堂”,数据支持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对于教育质量的保障都尤为重要。同时,疫情也凸显了将不同企业、不同技术路线的应用整合在一起,突破数据孤岛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智慧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生态开放平台实现数据汇聚和应用场景连接,达到生态协作和价值共赢是重要的思路。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天闻数媒等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提前布局,实现了全场景的生态聚合,相信相关实践可以成为在这方面继续行动的参考。

本文来自于投稿,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疫情期间应急态新课堂的“热行动”与“冷思考”分享二维码